有機農業是一種能生產安全食品的農業生產模式,是一種較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并能提供消費者健康與安全農產品的生產方式,在現代比較受推崇。以下是土壤儀器網小編搜集整理的關于有機農業的定義等相關知識。
1、有機農業的定義
有機農業是一種農業生產體系,其定義在不同的地區表述各不相同。
在歐洲,所謂有機農業是指一種通過使用有機肥料和適當的耕作和養殖措施,以達到提高土壤的長效肥力的農業生產體系。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法典委員會對有機農業的定義是:一個依靠生態系統管理而不是依靠外來農業投入的系統。美國農業部提出的有機農業定義是指一種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的生產體系。
我國《有機產品》國家標準(GB/T19630-2011)給出的有機農業定義是:遵照特定的農業生產原則,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是世界上最大、最權威的國際有機農業組織。該聯盟認為有機農業的發展需遵行“健康、生態、公平、關愛”四原則,其定義的有機農業是指所有能夠有利于促進環境、社會和經濟的糧食、纖維生產的農業生產體系。
1.1 健康
有機農業將土壤、植物、動物、人類和整個地球的健康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加以維持和加強。在生產、加工中避免使用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的肥料、農藥、獸藥和食品添加劑。
1.2 生態
有機農業強調以生態平衡和循環利用為基礎,在維持生產環境生態的同時,實現營養和福利方面的需求。所有從事有機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及消費有機產品的人都應保護包括景觀、氣候、生境、生物多樣性、大氣和水在內的公共環境。
1.3 公平
所有有機農業的參與者(生產、加工、分銷、貿易、消費各方)建立公平關系。同時,應根據動物的生理和自然習性提供其必要的生存條件和機會,以對社會和生態公正及子孫后代負責任的方式來利用自然和環境資源。
1.4 關愛
對農業系統和農業生產給予充分關注,以一種有預見性和負責任的態度來管理有機農業;以保護當前人類和子孫后代的健康和福利,同時保護環境;選擇合適的技術和拒絕使用無法預知其危害的轉基因工程技術,以防止發生重大風險。
2、有機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20 世紀上半葉,發達國家以犧牲農業生態為代價,高投入高產出為特征的“石油農業”盛行,造成全球性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下降、沙化和鹽漬化嚴重等問題。為此,1931 年英國的農業專家霍沃德提出了有機農業的概念。20 世紀40 年代,美國的羅代爾農場開始了有機農業生產實踐。20 世紀60 年代和70 年代發達國家自發建立有機農場,有機食品市場逐步形成。1972年全球非政府組織—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在法國成立。這是有機農業發展的里程碑,目前已有117 個國家參加。從20 世紀80 年代至今,有機農業始終保持高速發展,全球有機產品貿易額以每年超過50 億美元的速度增長,有機食品年增長率達到26%。我國自20 世紀80 年代引入有機農業以來,有機農業發展迅速。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發布的《2012 全球有機農業年鑒》統計,我國有機農業面積140 萬hm2,居亞洲第一。據預測,未來10 年,我國有機農產品生產面積及產量年均增長20%~30%,在農產品生產面積中將占到1%~1.5% 的份額。有機農產品出口占農產品出口的比重將達到或超過5%。國際有機農產品市場對中國有機農產品的需求將達到或超過5%。